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材料检测
助焊剂检测

助焊剂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18 14:11:54

中析研究所涉及专项的性能实验室,在助焊剂检测服务领域已有多年经验,可出具CMA和CNAS资质,拥有规范的工程师团队。中析研究所始终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客户为中心,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分析工作,为客户提供检测、分析、还原等一站式服务,检测报告可通过一键扫描查询真伪。

助焊剂检测:确保电子组装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引言:不可忽视的焊接“催化剂”

在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焊接是连接元器件与电路板的核心工艺。而助焊剂,作为这一工艺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其作用如同精密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有效清除待焊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和污垢,降低焊料熔融时的表面张力,促进焊料润湿与扩展,从而形成牢固可靠的焊点。然而,助焊剂在完成其使命后留下的残留物,如果处理不当或本身成分超标,可能会成为电子设备长期可靠性的“隐形杀手”,导致腐蚀、漏电甚至电路失效。因此,对助焊剂及其残留物进行科学、系统的检测,是保障电子产品质量与寿命的关键环节。


一、 为何必须进行助焊剂检测?——风险与必要性

助焊剂残留物潜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1. 电化学迁移(ECM): 残留物中的活性离子(如卤素离子、有机酸根离子)在潮湿环境下溶解,形成导电通路,导致相邻导体间发生枝晶生长或腐蚀,引发短路或漏电。
  2. 腐蚀: 残留物中的酸性成分或吸湿性物质,会持续腐蚀焊点、元器件引脚或电路板铜箔,导致连接失效或断路。
  3. 表面绝缘电阻(SIR)下降: 残留物覆盖在电路板表面,尤其是导线之间,会显著降低其绝缘性能,增加漏电流风险,影响电路正常工作。
  4. 焊点虚焊/弱焊: 助焊剂活性不足或涂布不均,会导致焊料润湿不良,形成虚焊或弱焊点,影响机械强度和电气连接。
  5. 外观与后续工艺问题: 过多的残留物或残留物变色影响产品外观;残留物也可能干扰后续的敷形涂覆、粘接或封装等工艺。
 

因此,系统性的助焊剂检测旨在:

  • 评估清洁度: 确认清洗工艺的有效性或免清洗助焊剂残留的可靠性。
  • 验证性能: 确保助焊剂具备足够的活性以保证焊接质量,同时残留物安全无害。
  • 监控过程稳定性: 对进料、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监控,确保工艺一致性。
  • 满足标准要求: 符合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如IPC、J-STD、ISO等)和客户规范。
 

二、 核心检测项目与方法

助焊剂检测涉及对其成分、性能以及焊接后残留物特性的全方位评估。主要检测项目和方法包括:

(一) 物理性能检测

  1. 比重/密度: 使用精密比重计或密度计测量。反映助焊剂中固体含量,影响涂布量和焊接效果。
  2. 粘度: 使用旋转粘度计测量。影响助焊剂在焊盘上的涂布均匀性和厚度。
  3. 固体含量: 通过加热蒸发溶剂后称重残留物测得。是衡量残留物潜在量的重要指标。
  4. 焊球试验: 评估助焊剂防止焊料氧化飞溅形成小焊珠的能力。
 

(二) 化学性能检测

  1. 酸值: 滴定法测定。反映助焊剂中活性物质的含量(主要是酸性成分),是衡量其活性的重要指标。酸值过高可能增加腐蚀风险,过低则活性不足。
  2. 卤素(氯、溴)含量:
    • 离子色谱法 (IC): 最常用,精度高,可定量分析特定卤素离子(Cl⁻, Br⁻)。
    • 电位滴定法: 可测定总卤素含量(以Cl计)。
    • 燃烧-微库仑法: 测定总卤素含量。卤素是强活性剂,但也是引发ECM的主要元凶,需严格控制(尤其对于无卤要求)。
  3. 水萃取液电阻率 (ROSE Test - Resistivity of Solvent Extract): 经典方法(如IPC-TM-650 2.3.25)。用特定溶剂(常用75%异丙醇+25%去离子水)萃取规定面积电路板上的离子残留,测量萃取液的电阻率。电阻率越低,表明离子污染越严重。是快速评估清洁度/离子污染总量的常用手段。
  4. 离子色谱法 (IC) 详细分析: 对水萃取液或直接溶解的残留物进行IC分析,可精确量化多种阴离子(如F⁻, Cl⁻, Br⁻, NO₂⁻, NO₃⁻, SO₄²⁻)和阳离子(如Na⁺, K⁺, NH₄⁺)的种类和浓度,提供更全面的离子污染信息。
  5. 表面绝缘电阻 (SIR - Surface Insulation Resistance): (如IPC-TM-650 2.6.3.7) 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如85°C/85%RH),测量放置在测试梳形电极板上的助焊剂残留物或涂覆了助焊剂的样品的绝缘电阻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这是评估残留物在潮湿环境下长期电化学可靠性的“黄金标准”测试。
  6. 铜镜腐蚀性试验: 将助焊剂涂于镀铜玻璃镜片上,观察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铜膜的腐蚀情况。用于快速定性评估助焊剂的腐蚀性。
 

(三) 焊接性能检测

  1. 扩展率/润湿平衡测试: 使用润湿平衡测试仪,测量焊料在涂有助焊剂的铜片上的润湿力和润湿时间,定量评估助焊剂的活性和润湿能力。
  2. 焊点外观检查: 通过目视或自动光学检测(AOI),检查焊点光泽、润湿角、焊料铺展情况等,评估焊接效果。
  3. 焊渣形成倾向: 评估焊接过程中助焊剂分解产生不溶性残渣(焊渣)的多少。
 

(四) 残留物特性检测

  1. 目视检查: 在适当光照和放大条件下检查残留物的多少、分布和颜色。
  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分析残留物的有机成分,识别树脂、活化剂等主要组分。
  3. 热重分析 (TGA) / 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分析残留物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等。
 

三、 检测标准与应用场景

助焊剂检测需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具体应用需求进行。国际上最广泛采用的是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标准体系,例如:

  • IPC J-STD-004: 助焊剂要求 - 规定了助焊剂的分类(RO, RE, OR, OA等,基于活性和卤素含量)和最低要求。
  • IPC J-STD-005: 焊膏要求 - 包含对焊膏中助焊剂成分的要求。
  • IPC J-STD-006: 电子级焊料合金及含有助焊剂与不含助焊剂的固体焊料的要求
  • IPC-TM-650: 测试方法手册 - 包含了上述所有具体测试方法的详细操作流程(如2.3.28 卤素含量,2.3.25 ROSE测试,2.6.3.7 SIR测试等)。
  • IPC-A-610: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 - 对焊点外观和残留物可见度有接受标准。
  • IPC-CH-65: 印制板及组件清洗指南
 

国内也有相应的国家标准(GB)和行业标准。选择何种检测项目和接受标准,取决于产品的最终使用环境(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同)、采用的工艺(如波峰焊、回流焊、选择性焊接、手工焊)、以及助焊剂类型(松香型、水溶性、免清洗型)。


四、 检测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

一个有效的助焊剂检测和质量控制体系通常包括:

  1. 来料检验: 对新购入的助焊剂进行关键项目检测(如比重、粘度、酸值、卤素含量、固体含量、ROSE值),确保符合规格书要求。
  2. 过程监控:
    • 定期监测焊接工艺参数(温度、速度、助焊剂涂布量/发泡高度/喷雾压力)。
    • 定期对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或测试板进行快速检测(如目视、ROSE测试)。
  3. 成品/出货检验: 对最终组装完成的电路板进行抽样检测,通常侧重于残留物相关的可靠性和外观测试(如SIR测试、外观检查)。
  4. 失效分析: 当出现焊接不良或可靠性问题时,对助焊剂及其残留物进行深入检测分析,查找根本原因。
  5. 数据记录与追溯: 建立完善的检测记录和报告系统,确保结果可追溯。
 

关键质量控制要点:

  • 标准化操作: 严格按照标准方法执行检测,确保结果可比性。
  • 仪器校准与维护: 确保所有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环境控制: 部分测试(如SIR)对温湿度敏感,需在受控环境中进行。
  • 人员培训: 检测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 结果解读: 结合具体产品、工艺和标准要求,正确解读检测数据,做出合理判断。
 

五、 趋势与挑战

助焊剂检测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 无卤化要求更严格: 环保法规和市场驱动下,对卤素(尤其溴)含量的限制越来越苛刻,检测精度要求更高。
  • 免清洗工艺普及: 对免清洗助焊剂残留物的可靠性和检测方法(如SIR测试条件、离子色谱分析的灵敏度)提出更高要求。
  • 高可靠性应用驱动: 汽车电子、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助焊剂残留物的容忍度极低,催生更严苛的检测标准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高精度IC、更复杂的SIR测试模式)。
  • 检测效率与自动化: 开发更快速、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在线或近线检测设备(如改进的ROSE测试仪、自动化SIR测试系统)是趋势。
  • 新型助焊剂成分: 随着环保法规和性能要求的提高,新型活化剂和树脂不断涌现,需要开发或更新相应的检测方法来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
 

挑战主要在于平衡检测的全面性、精度、成本和时间效率,以及应对日益复杂的材料体系和不断提高的可靠性要求。


结论:构筑电子可靠性的基石

助焊剂,这个看似微小的焊接辅助材料,其质量与残留物特性对电子产品的内在品质和长期可靠性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助焊剂检测体系,涵盖从物理化学性能到焊接效果、残留物可靠性等全方位的评估,制造商能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优化生产工艺,确保产品满足严苛的质量标准和使用要求。随着电子设备向小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方向持续发展,精确、高效的助焊剂检测技术将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成为构筑现代电子产品坚固基石的重要保障。持续关注标准更新、技术发展,并投入必要的检测资源,是电子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明智之选。

检测资质
CMA认证

CMA认证

CNAS认证

CNAS认证

合作客户
长安大学
中科院
北京航空航天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检测热点
2024-06-04
2024-06-04
2024-06-04
2025-07-17
2024-06-04
2024-06-04
2024-06-04
最新检测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
联系我们
联系中析研究所
  • 服务热线:400-635-0567
  • 投诉电话:010-82491398
  • 企业邮箱:010@yjsyi.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
  • 山东分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5067471号-33
-->